/ 程式的传统渊源 /
戏曲程式和程式思维是在「取象比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它有三大特点:
以简驭繁的分层结构 根据事物的外部动态形象和事物之间在功能属性上的类比相似关系,对反映对象进行归纳、取舍、提炼。
以显示幽的认识方法 对事物进行归纳、取舍、提炼的结果,是为了把同属于同类事物内部本质的、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规律性因素,用某种象征性的符号来进行既直观又抽象的表示。
以常摄变的应用模式 既直观又抽象的「凝固的形式」,不是一种僵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具体在实践某项行动时所要遵循的具有格律性、规范性的基本依据模式。
/ 程式的分类 /
从一般的概念讲,艺术程式——就是通过对生活原型进行观察、提炼、浓缩、夸张、变形的艺术化处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段。戏曲的程式较之别的艺术程式更综合,更丰富。
/ 有形的程式 /
/ 人物行当 / 生、旦、净、丑是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这是戏曲表演的程式在人物形象类别上的反映。
/ 形体动作 / 是戏曲在具体表演时所能借鉴运用的形体舞蹈语汇,如「云手」「抖袖」「踢腿」「起霸」「圆场」「小快枪」等等。动作讲究虚拟、规范、生动、美化。
/ 音乐语汇 / 这是戏曲表演在音乐形象上的基本语汇。分为「文场」(管弦乐伴奏)和「武场」(打击乐伴奏)。
/ 扮相造型 / 这是戏曲在人物造型上的基本规律。它根据剧情和人物行当的不同,头上戴的分为「冠、盔、巾、帽、包」,身上穿的分为「蟒、靠、褶、帔、衣」。另外在景物造型上如「一桌二椅」的基本摆式。
/ 编剧手法 / 戏曲文学的创作除了戏剧故事本身的写作技法以外,它还与戏曲程式技法密不可分。例如行当、音乐、表演的体制。(比如京剧念白,要根据行当的不同、角色的大小,分别运用「韵白」「京白」进行处理。)
有形的程式,从分合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元素类(如云手、踢腿、圆场、台步、髯口、四击头、导板、靠、纱帽、一桌二椅、京胡、刀、枪、引子、定场诗等)和组合类(如起霸、走边、趟马、京剧文场四大件、鼓套子、自报家门、唱腔板式套路、武打把子套路、行当分类套路、服装规制、桌椅摆式等)。
/ 无形的程式 /
「无形的程式」就是结合程式来处理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无形构成法。焦菊隐:「程式是有形的,构成法是无形的。构成法支配着程式,它本身也有一定的无形的程式。这是使人物外在行为和思想感情,都能具体形象化的一种艺术程式。这也是中国戏剧学派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程式。……遵循戏曲构成法这种无形的程式,远远重要于恪守那些一招一式的有形程式。」
/ 程式的特性 /
/ 鲜明的形象性 / 说程式具有视听形象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体的能让人感知的、可以实际操作的艺术手段材料。(比如戏曲的服装,「蟒靠褶帔衣」的穿戴,使人一看就能知道人物基本的形象基调。)
/ 严谨的规范性 / 戏曲的严谨的规范性,体现在整个剧目的样式、一个场面的处理、一套板式的运用、一套动作的组合、一套锣鼓的衔接、一个人物的扮相等等。如在昆曲界又两句戏谚:「身段要合路子,表演要归家门」。
/ 自由的应用性 / 戏曲程式的规范性是说规范了它的一般基本属性,而它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又具有「一曲多用」「一式多用」的广泛性。(比如戏曲程式的「一桌二椅」,它既可以是大堂的座位,又可以是酒楼的桌椅;可以是睡觉的床铺,还可以是桥梁、高山、房屋……)
/ 高超的技巧性 / 观众常说「开口饭难吃」,很大程度是针对戏曲的技术性的难度而发出的感叹,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技巧性是戏曲表演艺术成功的保障。
/ 高度的夸张性 / 大凡艺术都有夸张的特性,但是戏曲艺术的夸张却更为鲜明、突出,而且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情感、形体、音乐、节奏、气氛、场面、装扮等等。锣鼓程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夸张的形式。形式的夸张是为了**限度地结合并发挥戏曲状情、状思的歌舞化表演。
/ 灵活的节奏性 / 节奏存在于一切艺术的结构、形象、情节、语言之中,一切形象与形式的优美、和谐,都与准确、巧妙地处理节奏紧密相关。程式的节奏的灵活性,是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处理,结合情感、性格、意境,产生层叠起伏的节奏,最后组成了各种程式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深刻、丰富和美妙。它是沟通作品内涵与表演者、欣赏者之间的桥梁,产生共鸣的基础。
/ 自觉的间离性 / 艺术的间离性指的是一种审美心理,包含两层意思:演员与角色之间的间离;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间离。戏曲程式的间离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共鸣」和「审美」之间,以既定的歌舞程式作为媒介而产生的。
/ 凝炼的虚拟性 / 戏曲程式的虚拟性,并不是对实物对象做依样画葫芦的比画,它有想象、有选择、有提炼、有加工,这样,既使得在表演形式上不拘泥于实物对象的束缚,又可以通过演员的动作或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假定性去沟通和刺激观众的想象。比如:「台上不见水,但见人在游。舞旗能作浪,摇桨便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