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课堂︱【第四九讲】戏曲史上的「南戏」

划知识点

/ 南戏 /   又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等,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地区兴起的唱南曲的地方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 主要剧目 /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传的仅19种。

『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是两出最早的戏文剧目(均无剧本传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是现今仅存的三种未经明人改写的宋元戏文剧本,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的南宋戏文剧本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元末高则诚所写的『琵琶记』,是明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南曲戏文剧本,被称为「曲祖」和「南曲之宗」。


图片

『琵琶记』从『赵贞女蔡二郎』改写而来


/ 艺术形式 /

  • 篇幅较长,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一场连一场,直到剧终。

  • 剧本开头,都有题目正名和副末开场。

  • 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

  • 每场戏,曲牌不限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于通押一韵。

  • 凡登场的各门角色,都可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

  •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色,以生、旦为主。

  • 演出中严肃的正剧场面和轻松的戏剧场面交替出现。

  • 伴奏乐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图片

『拜月亭记』是「爱情戏」


/ 音乐特点 /   南戏的曲调,是一种与唐代的曲子一脉相承、与宋词乐调联系紧密的民间曲子。以单曲为其结构及使用单位;一曲可由多人分别接唱,时有「合」,即众人齐唱;其句数、句式及用韵均无定则。

/ 单曲连用 /   唱词前标注曲牌名的地方写有【前腔】或【同前】字样,表示此段唱词曲牌与前段相同。在南戏中,这种用一支曲调连续演唱数段唱词,即所谓「单曲连用」现象十分普遍。


图片

『琵琶记』唱词

(生抚琴唱)【懒画眉】强对南熏奏虞弦,又见指下余音不似前,那些个流水共高山。呀!怎的只见满眼风波恶,似离别当年怀水仙。(白略)

(生又抚琴唱)【前腔】顿觉余音转愁烦,还似别雁孤鸿和断猿,又如别凤乍离鸾。呀!怎的只见杀声在弦中见,敢只是螳螂来捕蝉。(白略)

(生唱)【前腔】日暖蓝田生玉烟,似望帝春心托杜鹃,好姻缘还似恶姻缘。只怕知音少,争得鸾胶续断弦。


/ 换头 /   受宋词乐调的影响,南戏唱腔中的单曲连用,常常并不是一支曲调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所变化,这就是「换头」。从唱词看,标记为「前腔」的唱词的**句字数与其前一段唱词的**句的字数不同。


图片

『杀狗记』是一出「家庭剧」


/ 演唱特点 /   南戏在演唱形式方面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有「唱」有「合」,脚色在剧中既有独唱、二人对唱,也有同在场上的多个脚色的合唱。


图片

『张协状元』对唱唱段

(生唱)【酷相思】父母家乡知几里,怎知道儿狼狈!

(旦接)早听得君家长吁气,亦带累奴垂泪。


南戏中随时可见的「合唱」最能体现其演唱形式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看,这种「合唱」一般都出现在唱段的结尾,一般都是前「唱」后「合」。


图片

『张协状元』唱+合唱段

(生唱)【狮子序】张协恨时未至,居家出路,长是不利。

(旦)不在疏狂惟在自守己,看造物如何。

(生)张协只仗托诗书。

(旦)奴家惟凭针指。

(合)逆来顺受,须有通时。


在一般情况下,南戏中的「合唱」都是由当时正在场上表演的演员同唱,但也有少数「合唱」从剧本看可能是一种幕后伴唱。


图片

『荆钗记』「近俗而动人」


阅读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