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雷海宗
雷海宗(1902-1962年),永清县北大王庄村人,名扬中外的史学大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雷海宗提倡兼顾考评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国史纲要》《历史时势人心》《雷海宗世界史文集》等,后人整理《雷海宗文集》六卷。
少年立志声名鹊起
雷海宗的父亲雷鸣夏是永清县南关镇圣公会教长,自幼在旧学和新学两方面都打下了基础。他6岁在永清县南关读小学,成绩连年优异。10岁入存实学堂,年年名列前茅。1917年,16岁考入北京崇德中学,学习成绩全优,被学友们称为难得之才。1919年,经考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坚定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1922年,在清华毕业后,公费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学,副科学习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深造,学习期间曾获得“金钥匙”奖,深得导师、美国**史学家詹姆斯汤普逊的器重。1927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杜尔阁的政治思想》,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美国男女社交公开,血气方刚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难免受影响,卷入较多的社会活动,但雷海宗毫不旁骛,专心读书,还规劝其他同学利用大好时机专心读书。留学期间,雷鸣夏病故,雷海宗省吃俭用,每月从自己的留学补贴中节省出5美元寄回家中。雷海宗自幼好强,教会子弟读小学、中学的费用都由教会负担,雷海宗成绩优异,教会承诺一直供他读完清华,雷海宗不愿多花教会的钱,每周都步行进城。他参加工作后,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上学的费用都由他来负担,不再使用教会的钱。
1927年学成回国后,雷海宗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发表《评汉译〈世界史纲〉》《克罗奇的史学论——历史与记事》《孔子以前的哲学》等文章。他初到南京中央大学时,只是一名刚刚留学回国的青年,有同事不满,说他中国史学问不够,中文水平不高。雷海宗随即写了大量中国史的文章,并讲授中国史,无不大受好评,远超那些鄙薄他的同事。
1929年雷海宗与妻子张景茀在南京玄武湖合影
1931年,雷海宗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系合聘教授,发表《殷周年代考》一文,他采取了新的研究方法,根据温带人类的生理和平均寿命来推断殷周的年代。他在武汉大学讲授的《欧洲通史》,打破了国别界限和王朝体系,以全局的眼光,抓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来讲述欧洲的历史,并着重探讨阐发了西方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流派,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执教清华奠基学科
1928年,清华学堂由八年制留美预备学校转变为四年制正规大学,1929年春,聘蒋廷黻为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蒋廷黻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推行“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历史之中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中国史内综合与考据并重”的方针,力求使清华历史系与国际**大学接轨。为此,他在1932年聘请雷海宗执教清华。
雷海宗怀着欢欣鼓舞之情重返母校,决心与蒋廷黻相配合,开拓创新,建设**特色的清华历史学系。1935年,蒋廷黻离教从政,雷海宗独挑重担,继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直到1949年。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建树,与雷海宗的贡献密不可分。
雷海宗到清华后,重点从事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并编选大量史料,整理出《中国通史选读》作为讲义,全书内容从史前石器时代一直编到溥仪退位,材料选自各方面文献,系统完整,极其丰富。同时开设“史学方法”一课,采取教师总体指导,学生重点读书定期报告,全班展开讨论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深入研讨,学生眼界大开,深有所获。另外,当教外国史的教师休假时,他还不时讲授西洋中古史、近古史等课程以补空缺。
这期间,他先后发表《皇帝制度之成立》《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中国的家族制度》等综合性论文,以及《汉武帝建年号始于何年》等大量微观研究考证类文章,每一篇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西南联大以文抗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沦陷后,雷海宗随清华文学院师生经长沙、衡山、蒙自抵达昆明。在非常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雷海宗主持历史系行政工作。
西南联合大学1943届学生毕业合影,前排左四为雷海宗
目睹日寇兽行,雷海宗义愤填膺,看到全国军民浴血杀敌,雷海宗又为之振奋,开始以书生之力声援抗日,为中国抗日斗争提供学术上的指导。1938年2月他在汉口《扫荡报》上发表了《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句即宣布,“此次抗战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事,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他在文中指出,历史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只经过由分裂到统一而后再分裂衰亡的一周过程,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却经历了二周,其原因在于两千年来中国南方地区的大开发,保持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元气。也正因此,今日才能如此英勇抗战。“二千年来养成的元气,今日全部拿出,作为民族文化保卫战的力量。此次抗战的英勇,大半在此。”雷海宗期望,通过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文化将结束第二周,揭开第三周的帷幕。
1938年底,雷海宗将十年间发表的自《皇帝制度之成立》以下诸文,增加《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一文,合编成《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成为20世纪中国的史学名著。另外,他还写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近代战争中的人力与武器》等文章,史论结合,古为今用,为宣传抗日和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服务。
1940年4月,雷海宗和林同济、陈佺等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先后出版了17期。1941年12月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至1942年7月为止,共出版了31期。因此,雷海宗也被史学界称为“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战国策派认为西方欧美文化现在正处在相当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中国面对这样的局势,必须找出应对之策,自主、自立、自强地建国和战胜日本侵略者。雷海宗为此撰写了《历史警觉性的时限》《**二周的中国文化》《法属非洲——西方的第二战场》《苏捷协定与波兰前途》《海战常识与太平洋战争》《战后世界和战后中国》《平等的治外法权与不平等的治外法权》等大量的文章。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大后方的教授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美国有关方面曾邀请雷海宗等一批名教授赴美讲学,以促进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改善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但雷海宗婉言谢绝,决心与全国军民一同抗战到底。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雷海宗与全国人民一起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蒋介石阴谋内战,反对民主,12月1日,西南联大等校师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一”运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刺。闻一多是雷海宗的同学和好友,他对于闻一多的遇害感到无比悲愤,主动参加五人治丧委员会,并将杀害闻一多的子弹头保留下来,作为怀念亡友和国民党行凶的见证。
1946年下半年,清华大学在北京复校。抗战胜利后,雷海宗继续关心国内外形势和政局的发展,撰写大量时论性文章。1948年下半年,全国解放的形势日益明朗。有关当局动员雷海宗“南飞”,为他提供机票,被雷海宗拒绝,毅然决定留在清华园,迎接解放。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后的雷海宗与妻女
移座南开鞠躬尽瘁
新中国成立后,雷海宗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感到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恢复了青年时期的热情,进一步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决心。
解放初,雷海宗在清华任教,讲授世界史,并发表《古今华北气候与农事》的论文。他探讨古书中所见古代华北的气候与农业,指出其后逐渐发生的变化,并对今后华北的气候状况和农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951-1952年间,他在《大公报》《进步日报》和《历史教学》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性批判文章,对罗马教廷和美帝国主义展开口诛笔伐。
1952年,全国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雷海宗调南开大学历史系,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世界史学科建设,讲授世界上古史,兼及世界近代史和物质文明史。
雷海宗
在南开大学期间,他为了培养青年教师,还特别在家给他们讲中国上古史和专业英语。雷海宗编写的《世界上古史讲义》一书,教育部定为全国高等学校交流讲义,并决定正式铅印出版。同时,他还为面向中学的《历史教学》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比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参考性文章,这些文章充分体现了一位史学大师对普通中学历史教学事业的关注。
1957年春,全国开始助党整风运动,知识分子展开了“鸣”、“放”活动。雷海宗在4月间先后参加了两次关于“百家争鸣”的座谈会,主要谈发展社会科学问题,他的发言被《人民日报》刊登,却受到一些人的口诛笔伐,雷海宗对此不予理睬,坚持认真执教。直到8月,康生在北京的一次会上点名批判了雷海宗,于是雷海宗遭到批判,与黄现璠、向达、王重民、陈梦家一起被错划为“史学界五大右派”。
这对雷海宗的打击非常大。他的爱人张景茀回忆说,“会后,他回家进门时弯着腰,十分沉痛地对我说‘对不起你’。次日,他忽然便血两马桶之多。”自此,雷海宗的健康急剧恶化,患慢性肾炎,严重贫血,全身浮肿,步履艰难。虽然身处逆境,雷海宗仍不忘致学,精心译注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的有关章节。
1961年末,雷海宗被摘掉“右派”帽子。为了把有限余生和满腹学识献给人民,他马上于1962年克服病痛,毅然乘着三轮车来到教室门口,拖着沉重的步伐重上讲台,精神抖擞地为一百多个学生先后讲授外国史学名著选读和外国史学史两门课程,直到当年11月难以行动为止。
1962年12月25日,雷海宗因患尿毒症和心力衰竭辞世,年60岁。
后人评价雷海宗“声音如雷,学问似海,史学之宗”,对中国史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92年12月28日,南开大学历史系举行了“纪念雷海宗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三十周年”会议。2002年12月15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召开更大规模的“雷海宗与20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隆重纪念雷海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会议一致认为应发扬他的热爱祖国、诲人不倦、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献身精神;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奋探索,敢于否定过去,不断创新前进的严谨学风;贯彻他主张的从中国现实出发,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外历史,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建设新中国的治学宗旨。
本章参考资料
1.雷海宗著《雷海宗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天津政协文史委编《近代天津十二大学人》,王敦书撰写《学贯中西的史学家雷海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南开大学史学院编《雷海宗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版。
4.永清县志办公室编《永清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